采访提问

作者: 《少年博览》红领巾大记者

栏目:校园新闻报 发布时间:2019-06-13


      好的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所以小记者们要很好地完成次新闻报道,就必须过好采访关。和职业记者的采访一样, 小记者们的采访工作也必须遵照一定的程序。

一、采访提问

      第一阶段:采访准备(做好采访的几个步骤)

      采访,就是了解情况,采集材料,调查访问。怎样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呢?

      1.掌握采访线索。这是记者人门的第一道难题。自己找采访线索,途径有网络、报纸、线人(熟人)以及平时的积累。如果不能肯定什么样的线索是值得报道的线索,那就查阅以往新闻,看看以前的报道过的内容,会得到一个整体印象。找到线索后,就要尽快地通过各种手段落实:这些情况是否的确存在?跟大家从网上、报纸上看到的,从线(熟)人那里了解到的有无区别?是否有了最新的进展?相关的当事人是谁?相关管理机构是哪个部门?怎么联系?落实后,马上思考,这个线索里,你可以去报道什么,从什么角度报道。获得许可后,小记者可以准备出发采访了。要知道自己去采访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

        对小记者而言,掌握采访线索的方法也很多,可以从学校或班级的黑板报和墙报上寻找;可以从同学、家长或社会些人的闲谈中发还可以从一些材料中获得。掌握了采访线索,才能有目的地采访。

       2.熟悉有关材料。小记者有了采访线索,知道采访对象以后,就要尽可能地找些有关的参考材料。例如,去采访-位优秀学生,事先尽可能知道这位学生的年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大概有些什么事等。有了这些材料,采访时才能顺利进行。

       3.制订采访提纲。也就是要有一一个采访的计划,包括:需要了解什么情况,提些什么问题,什么地方要追问或详细了解;先谈什么,后谈什么;还要找哪些人谈话,等等。对这些问题,尽可能拟得细一点,到采访时,可以不断变动,随机应变。

       4.准备采访器材。小记者要检查好录音笔,估算好本次采访所需要的电池数量,确认是否带够。

      5.设计好采访程序。对采访的正常开展做到心里有谱,对每一步都设计好,调整心态,轻装简行,装备携带方便。

      以上的准备工作做好了,采访时就心中有数,采访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第二阶段:正式采访

      
  1.礼貌大方

        2.提问简要

        3.谦恭倾听

        4.机智果断

        5.如实记录

        6.反复求证

        具体要注意以下细节问题:

       (1)随时注意“形象’
        外出采访的时候,请注意穿着,尽可能整洁一点,尽可能职业化一点,不要太随意或者太另类,至少小记者要像个稳重的人。我们可以不在乎自己的穿着,但别人会在乎。
       和被采访单位、被采访对象接触的时候,请注意不要有这样的一些小动作:紧张兮兮地在别人面前走来走去,不肯坐下来或者站稳脚跟;和别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不能很好地注视对方,游移不定:总是低头看自己的笔记本( 或者一张皱巴巴的纸) ;总是不自觉地摸后脑勺或者挠头;采访的时候,手不停地抖录音器材,让对方感觉我们在威胁他(她) :“你不跟我好好说话,我就要拿话筒敲你的脑袋”,或者以为我们要在他(她)面前表演话筒杂耍,因为他发现我们的一只脚也在不自觉地抖动;还有,建议大家不要为了讨被采访对象高兴,在采访的时候不断地或者夸张地点头。关键的地方有些点头表示就可以了。
     
       (2)带着问题采访
       实践中,我们的小记者们都很会提问。比如采访消委秘书长,许多小记者都问得很好,如有小记者问:“ 我妈妈喜欢买有品牌的东西,但是现在有品牌的物品也经常出现问题,我们该么办?”还有小记者问“我家买东西时曾得到一个水壶赠品,拿回家就发现有问题,可商家拒绝调换怎么办?”这些问题,体现了小记者提的问题都从实际出发,采访质量也越来越好。所以在采访前,小记者们,-一定要在脑子里事先拟出几个以上的“问题”,这样, 我们就很自信地、很轻松地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否则在采访对象面前,小记者就会“冷场”,这样采访当然是个成功的, 我们的文笔再好,也写不好采访类的文章。
       
        (3)注意抓住重点
        采访前,小记者应确定好采访的重点点和主要目的。对于最需要了解的信息要最先发问。如果在采访中被采访者的回答不能达到我们采访的目的,那么小记者需要从不同侧面进行多次发问,直到信息明了,能够满足新闻写作的需要为止。
       
       (4)注意采访时间
        也许在小记者和被采访对象正交谈得如痴如醉的时候,对方已经苦不堪言。不妨稍息,歇会再继续。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做一两条简单的消息,采访一个人的时间大概不会超过15分钟。如果大大超时了,很可能是我们的采访提出的问题设计得不够好。还有,当我们对一个人的采访时间很长的时候,到后期整理录音的时候会发现,要找到某一句话简直太费劲了。甚至因为采访对象当时说的话太多,我们可能都记不清他(她)到底说了些什么。
       
        (5)提问注意事项
        ①问题不要太笼统、太宽泛,否则,善谈的人会不着边际,一顿海侃;问题也不要设计得太具体、太针对,因为我们了解到情况往往和实际很难绝对一致,过于细节的问题可能让对方觉得有必要首先澄清我们的误解,然后再肯人正题,这样一来一去, 又要浪费很多时间。至于宽泛和具体,是个度的把握问题。我们应该给对方一定的说话空间,但不要太大。当我们发现他的谈话有我们感兴趣的细节或者具体问题时,迅速抓住追问就是了,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可能就在我们的这种追问中暴露出来了。
       ②不要把问题设计得太多。小记者可以自己先模仿被采访对象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有哪些问题可能是重复的:其次,如果对方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可以打发掉我们苦心经营的问题,那我们的设计就得更改,我们要让对方有话说,并可以适当地发挥。
       ③适当设计-一两个能充分调动对方情绪的问题,带着激动、忧伤、愤怒或者得意的情绪的一句话,有时候比滔滔不绝长篇大论要好得多。当然,如果你的问题开始就引起对方反感, 并由此拒绝和你谈话,那就太糟糕了。你不妨把这样的问题放到最后。
       ④在一个问题谈完之后,没提下一个问题之前,应该有所停顿,这有可能使对方的回答更加充分、准确,也为自己的提问增加了准备时间。
       ⑤不要喧宾夺主,自己讲得过多。
     
       (6)采访注意细节
       ①千万记住,不要跟被采访对象争论什么,尤其是不要争论对方的观点是否正确,假如我们想跟他比试谁更有学问,或者谁更有辩才,真要交流,建议采访完了闲聊的时候再来调侃。因为,一般来说,一条不长的消息恐怕容不下我们和对方的精彩辩论。例外的情况是,我们要引导对方说一句我们想了解的内容,或者我们发现对方在关键问题上有所隐瞒,而我们正要 做批评报道的时候,可以适当和他简短一 争,刺激对方一下。一般来说,即便发现对方明显不信任我们的采访能力,我们也不要轻易发难。
       ②当被采访对象离题的时候,不要害怕打断他的谈话。当然,打断的方式尽量不要让对方难堪。
       ③大多数情况下,小记者般不会做反面报道,所以最好抱着请教的姿态去采访,不要过于张扬。当然,我们得尽可能熟悉自己要采访的内容的相关知识和背景,不能太外行。尤其不要搞错了被对方视为常识的东西。总之,与其不懂装懂,不如虚心求教,不要怕说“我不知道”  。
       ④最好当场在笔记本上记下对方的谈话要点以及我们需要写进稿子的几句话。
       ⑤建议不要刻意表现出对采访对象异常崇拜的姿态,除非对方的确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大专家、大学问家。表现出我们的谦逊、礼貌、友善、理解就足够了。当然,尽可能和对方尤其是被采访单位的新闻主管建立联系,他们将是可靠的新闻线索来源。至少,记下他们的联系电话,确保以后我们可以随时联系到他们。
       ⑥离开前记住清点器材,不要落下了。
     
     (二)采访后续补充
       1.对采访的内容进一步求证核实确保无误,如有必要,要进行补充采访。
    2.整理采访笔记。
    3.记下被采访对象的确切姓名、完整职务。


      (三)采访要点总结

       采访是小记者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在采访过程中不只是信息的传递,也是一个思想交锋和心灵碰撞的过程。高水平的采访不仅能体现记者的水准,也能展现小记者的个性魅力。采访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对话,提问是体现记者的报道意图。因此提问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小记者的问题准确、鲜明、具体,才能把被采访者的谈话纳人轨道,引人正题,既节省时间,又使采访画龙点睛、引人入胜。

       第一,记者的提问应是受众关心的问题、想了解的情况。
       
记者提出的问题是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这样才能使采访吸引受众、引起共鸣。从既定目标出发、从受众出发,是记者提问的基本要求和依据。记者的提问应该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即使是为了避免冷场,或联络感情而交谈的语言也应该为完成报道任务服务。我们中的一些小记者,往往在报道的提问中偏离主题,或环左右而言他,就是离开了“受众”这一主体。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记者在采访和提问以及后期编辑制作中   一定要心里装着大众, 时时想着大众,“想大众所想, 问大众所需”。

        第二,记者的提问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采访对象灵活多变。
       为了完成报道主题,无论采访前的准备、还是采访中的提问都要围绕主题做文章,但要根据采访情况和对象的不同,既要有目的,也要随机应变。这就要求记者调整自己的语言技巧,避重就轻、迂回作战,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夺取胜利。特别是面对不愿吐露真实想法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先顺着他说,在交谈的过程中,乘其不备,突然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让对方顾不得防备而说出真实情况或想法。例如,采访矿难,被采访者是主管部门或矿主,当事者肯定要强调自己是如何在事发后,积极主动采取措施营救遇难者的,但是观众最想知道这次矿难死伤情况和经济损失等,而这些问题恰好是当事者不愿透露和极力回避的问题。你可以在采访中,先顺着他问事发后采取了哪些积极的补救措施和救助办法,等他思想放松了,滔滔不绝时,突然提问这次事故有多少人没有救出来?采取补救措施和营救办法大约花了多少钱?估计经济损失多少等问题。

        第三、提问要有逻辑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表面到本质,层层递进。
       从采访的目的性出发及事物的逻辑性出发,记者提问的问题也要有逻辑性。既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的零打碎敲,也不能大问题铺天盖地,不着边际。记者应该根据所作题材的主题,事先设计好要提问的问题,然后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排列好要提问的问题,即使在采访交流过程中问题被打断,只要记住逻辑关系就能提出下一个要问的问题,这样才能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让受众条理清浙地了解新闻事实本身。而有许多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小记者或主持人,往往在采访提问中不知道该同什么?或问完了一个问题就不知道下一个问题该问什么?或在采访交谈中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丧失了主动权,甚至完不成采访任务。

      第四、提问要具体、简洁明了。
      要使提问具体、切中要害,就必须了解被采访人物或事件本身。如果对新闻事件不了解,提问往往容易陷人空洞、空泛、不着边际的僵局。如:已列人新闻界最臭的提问有:“请你谈谈感想” 、“你当时怎么想的”、“你感觉 如何”等等。这样的问题只能使采访对象抓不住问题的要点而作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而这些笼统的大问题会给人造成记者没有思想、肤浅、无知的印象。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也尖锐地剖析了“您感觉如何”等问题的弊端。认为这些提问实际上在信息获取上等于原地踏步,它使采访对象没法回答,除非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而具体简洁的提问不仅使人了解新闻事件本身,还能给人带来更多的信息,同时也树立了记者的良好形象。如获奖新闻《六年冠军梦圆梦在津门》第四十三届世乒赛 上,中国乒乓球男队在少帅蔡振华的率领下,顽强拼搏,终于夺回了斯韦思林杯。该片中记者不仅拍到了蔡振华喜极而泣的感人场面,提问也非常成功:

      记者问蔡振华:“您认为队 员们今天发挥得怎么样? ”

    问王涛:“上次您说经过两年的苦练,你一定会赢瑞典队,今天您的愿望实现了,是这样吗?

    问马文革:“今天的比赛中,肩上的伤痛有没有发作?”


       每一个提问都是有的放矢,如果记者不了解世乒赛的情况,不了解队员状况,绝对提不出这样的问题。再就是提问一定要简洁明了,有此记者为了显示自己已做了前期准备,对情况很了解或知识渊博,在问题前说出长长的铺垫,既使被采访者听了后头忘了前头,抓不住问题要害,又给人造成记者卖弄的感觉。

        第五、提问要寻找引发情感的导火索。
       无论任何作品,靠的都是以情感人,而引发情感的关键就在提问。采访中根据不同的题材、任务、目的,要适当运用能引发被采访者兴趣、使之兴奋起来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被采访者的积极思维,使之回忆、思考细节、传播出更多的相关信息,使作品更全面、更具体、更丰富、更感人。

       如做一篇加强环保意识的报道,其中有对一.位植树老人的采访,作者并没有去问他植树的意义和目的何在?而是让他说出,看到自己多年前种植的树木被砍伐后的感受。-提到自己亲自种了十几年的树木被砍伐,老人的情绪- 下就被点燃了,动情处甚至掉下了眼泪,观众看后的深思和警醒,绝对是一般 对话无法比拟的。

       采访中的提问,不仅仅是对话交流信息,还让观众从问答中感受、体验得到语言信息之外的情感交流,在交待事实的同时,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此外,被采访对象的情绪一.旦被点燃,就会说出你想了解,而他原来并不想告诉我们的-些东西,使采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提问要尊重对方,亲切自然,尽量口语化,增强交流感。

       采访本身就是一种交流,而交流得好与坏的前提,就是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是否平等。试想谁愿意和一个须仰视才见的人交流?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定要尊重被采访者,一个是态度上的谦恭,另外点就是要尊重对方的隐私或避免触及被采访者心灵的伤痛。

      美国《读者文摘》曾刊登过一位终日奔波事业的女记者的文章,她说:“我讨厌看到屏幕 上,电视台记者把话筒直截到那些刚经历了一场大难的伤心人的脸上去提问的镜头,因此我拒绝正面采访悲剧的主角,  而我们的屏得上,有的记者面对父母离异的孩子会去同:“你想妈(或爸爸)吗?”这类揭伤疮疤似的问题不仅令人反感,也影响宣传报道的效果。有一家地方台做了信合己教人、见义勇为好少年的深度报道,其中,有段对少年英雄父母的采访,记者的提问是:“你想孩子吗? ”结果,少年英雄年近半百的父母都是未语泪先流,让人看了以后不忍心再看。

      另外,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语气, 既不卑不亢,又亲切自然。交流是双向的,因此提间的语气就要有征询的口吻,如果语气生硬,就会给人以居高临下之感,避之千里,哪里还有交流?即便是迫于某种压力或碍于面子,也是应付了事,不会有真心话给你。

      第七、提问要客观、避免诱导性。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记者在提问时也要用新闻事实说话,避免主观色彩。有的记者出于义愤,或对新闻事件中.方人物或遭遇的同情,提问往往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这是不符合新闻规律的。更有甚者,当采访对象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问题时,记者就迫不及待的将自己想要的答案说出来,然后问对方是不是?在这种情况下,被采访对象通常会点头称“是”。这就是最典型的诱导。新闻报道就是要客观公正,用事实说话。记者不要提那些让人听带有明显倾向性或诱导性的问题,谁是谁非,把事实摆出来,观众自有公断。

      总之,采访中提问的技巧有很多,只有在具体工作中,慢慢积累,反复揣摩,就一定会不断进步,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我国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柴静、水均益、张泉灵等等,就是在多年新闻采访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提问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在新闻工作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篇: 新闻敏感培养
上一篇: 采访笔记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