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摄影技巧(上)

作者: 《少年博览》红领巾大记者

栏目:校园新闻报 发布时间:2019-07-10

       掌握新闻摄影技术,是每一-位小记者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图片的阐释是:售 “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图片这种“外壳”,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

一、 视觉冲击力放在首位
       尽管我们的读者群是小记者,但我们所面对的技术却是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学以效用。初学新闻摄能的小记者一开始切人这个专题, 就要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米理解新叫的价你。“新阳价们” 知“形象价值”历来被认为是新闻摄影的两大费爱用摄影的形象价值主婴是指新闻照片的视觉冲击力或称之为视觉吸引力。

 
     \

       附图1中作者巧妙的将被砸坏的车窗玻璃作为前景,透过破洞来取景,使得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不仅凸显了打砸抢的危害程度,也及时报道了这一事件的特征,可谓新闻价值与形象价值并存的好作品。

      再看附图2,仅仅是直白的再现了事件现场。视觉冲击力显然单薄许多。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提高报道事件的冲击力。

二、重视读者的视觉感受

      新闻摄影属于视觉新闻,它向大众传播新闻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形象。图片的标题与文字说明相对处于从属地位。当读者选择新闻摄影报道时,首先也是选择图片的形象。因为人们接受新闻摄影是从接受图片形象开始的,进而才会去阅读其文字说明。一幅新闻照片如果本身没有视觉吸引力,则很少会有读者继续去看其文字说明了。当然,犹如对任何事物的判断有多面性,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或吸引力的照片未必都是好的新闻照片,但好的新闻照片则必须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或吸引力。

      小记者们在童年时期大都有过这样的记忆,当大人把各种各样的玩具摆放在孩子跟前,最先引起孩子注意的并且伸手去抓的就是色彩鲜艳的和造型奇特的玩具,由此可见,人的视觉是种主动性很强的视觉形式,具有强烈的选择性。人们常说的‘视而不见”一词,就说明纳人视觉范围的东西仍可“不见”,“没看到” ,这就是视觉的选择性。它只看到吸引它的对象,也就是对它有较强刺激力、冲击力的对象。从新闻摄影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对象会对读者的视觉产生较强的刺激、具有冲击力或吸引力呢?

      心理学家曾经指出,视觉最不喜欢的东西,是那些静止不变的或者是那些不断重复的形象。所谓“熟视无睹”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当视觉面对一个陌生的对象时,才会“睁大自己的眼睛”。人的视觉具有求新纳异的倾向,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者如想使自己拍摄的照片具有吸引力,就不能满足于拍摄人们普遍看得见的内容与形式,同学们应着力于把人们普遍“看不见”的内容与形式变成“看得见”的摄影报道。
 
\

      图中作者巧妙地将陪体家长作为前景,而且是选取的背影,使之处于阴影中,在画面所占面积也较大,打破了正常的视觉习惯,但他们却不是作品的主体。远处正在攀越的两个孩子处于阳光直射下,色彩绚丽的道具衬托了他们,尽管所占面积很小但十分醒目,透视感强烈。孩子身上的安全带系在家长的

      手中这一细节,点明了主题,读者虽然“看不见”家长的面部表情却能够“看得见”体会到家长对孩子的牵挂。

三、注重典型瞬间的抓取
      
       当今,小记者们生活的现代社会已进人了读图时代。人们获取形象新闻并非只有新闻摄影一种媒介。 相对于电视新闻来说,从传播新闻的角度,新闻摄影总体处于弱势地位。前者是“动”的,后者是“静”的,前者是有声的,后者是无声的;前者可在新闻正在发生时同步传送报道,后者总会有一定的滞后才能 与读者见面,因为以前是要经过冲洗胶片和放大照片这一过程才能看得见图片内容的,当然现今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数码摄影也能够做到及时传播,但还是要经过报纸的印刷与排版工序才能与读者见面。
     
       面对这种弱势,新闻摄影还有没有优势呢?回答是肯定的。新闻摄影的优势在于对新闻对象的典型瞬间的抓取,在于对新闻瞬间精华的定格,以使读者可以细细品味。
       
       新闻摄影中的“典型瞬间”又称“决定性瞬间”。它是指新闻对象的瞬间精华、精彩瞬间。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其典型瞬间表现形式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它们或是最有代表性的瞬间;或是最生动的瞬间;或是最富特征的瞬间;或是最能说明问题的瞬间等等。照片都是瞬间形象,只有抓住了典型瞬间,才是形象价值较大的照片。只有抓住了典型瞬间,才能真正使瞬间变为永恒。因此,新闻摄影的拍摄应该致力于抓住对象的典型瞬间。

\
     
        凯文.卡特( 1960- 1994),南非“自由记者”,他的作品《饥饿的苏丹》获1994年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新闻界最高奖)“特写性新闻摄影”。照片描述苏丹大饥荒,照片中一只兀鹰盯着一个皮包骨头的小女孩,她正努力向救济中心方向爬去,那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既此,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凯文,卡特仅用一.张照片就向世人展示了整个非洲大陆的绝望。这张照片于1993年3月26日,被美国著名权威大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接着,其他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这张照片发表后引起了巨大震撼。人们用愤怒的语言斥责卡特:你当时为什么不向小女孩伸出援助之手?质问信件和电话向卡特狂涌而来。虽然当时在苏丹的外国记者被告知不要接触饥民,因为可能染上疾病;虽然拍完照片后卡特赶走了无鹰,但这些都不能让他聊以自慰。卡特深深自责:“我没有抱起那个小女孩,我感到十分、十分后悔。”获奖后不久,1994年7月27日 ,卡特自杀,年仅33岁。凯文.卡特永远地离开了。《饥饿的苏丹》也许会永远被记住,有良知有头脑的人们会知道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苦难、战乱、灾害需要关注。

      在日常生活当中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一系列不同的瞬间形态。但是典型瞬间却不多见,稍纵即逝。典型瞬间寓于事物发展过程中。以视觉效果来看,这种典型瞬间的出现时机,对不同事物、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会有所不同。这就要靠摄影者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闲熟的摄影技术技巧了。

      从实践的角度来说, 不能要求摄影者对每一新闻对象, 只拍一幅画面就抓住其典型瞬间。这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办到的,尤其对动态性、突发性新闻的拍摄, 摄形者没有充分的考虑时间。这就要求摄影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景别拍摄新闻全过程中一系列激动人心的画面。事后再进行精心选择,选出具有典型瞬间价值的画面进行报道。
 
      注重“典型瞬间的抓取”,“抓取” 指的是采用抓拍的摄影方法,即不干涉对象的现场选择的拍摄方法。抓拍不是自然主义地随意拍摄,它是建立在最感的观察力与准确的判断力的基明上,是建立在娴熟的摄影技术技巧与敏捷的动作的基础上。只有具备了这些扎实的抓拍基本功,才能提高抓取新闻对象典型瞬间的成功率。

\
 
      图中是一个教室的全景画面,每一个桌子上都是高高堆放着的书本,表现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程度,尽管是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过程,但它只是一个面上的现象,这一场面尚不属典型性瞬间。

\

      画面中作者很巧妙地抓取了身边同桌同学的典型瞬间,将一个正在学习的学生突出表现出来,陪体是高高的书本,尽管是一堆书的局部但已经足以表现学生的空间已经被压缩得极为狭小了,由此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自身所经历的学习过程的压力。作者就是中学生,通过图片摄影把中学生面对分数教育的无奈这一-情节生动地表现出来,有着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

      这个组照选用了五张代表性的图片,分为全景近景和特写三种景别,既有典型性的瞬间也有面上的现象,以点带面,作者把自己的学习压力通过图片表达出来,向读者渲染了一种倾诉情结,通过新闻报道也能够让教育工作者们反思。

上一篇: 采访笔记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