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小记者宣讲——
在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县,有一座汤家汇镇。镇子不大,景色却很特别。
从街边的列宁小学,你能回望一页壮阔的历史。
老屋子古朴清雅,校园内松柏遒劲,仿佛能听到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
1929年,立夏节起义胜利后,这里创办了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所小学——“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孩子们喜出望外,又有学可以上啦!学校共开设了6个班,共有学生180余人。别看学校不大,却培养出了许多革命志士,有5位参加革命后被授予将军军衔。
从街角三间旧瓦房,你能感受到一股斗争精神。
曾经的它是一座祠堂,又是一家药店,人人进门要对“暗号”。不是革命同志,绝摸不清里面的门道。
1930年,苏维埃政府在这里设立了“赤色邮政局”。邮政局的代表色不是今天的绿色,而是红色!它是安徽省第一个苏区邮政机构,也是根据地最早建立的邮政机构之一。有了它,军情急件能及时传递到前线,战士报平安的家书能顺利送到家人手中,一张张信纸鼓舞了革命的士气。
15岁的少年胡小五,常常奔走在列宁小学与赤色邮局之间的土路上。在学校,他是列宁小学少先队队长;在赤色邮局,他是六区红军独立营的一名小通讯员。
送信的路线不好走,还有敌人搞破坏,难度堪比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为了顺利完成任务,胡小五和其他通讯员绞尽脑汁,“谍战大剧”每天都在上演。
送信次数多了,怎么不被认出来?
易容术!头上顶个草帽,怀里抱着竹篮,扮成菜贩子;手里拄着拐棍,走路颤颤巍巍,变身老人家……不仅如此,动作、语言都要学得像,被盘问也不怕。
遇上敌人搜查,怎么保护好信件?
变戏法!把信件藏在帽子、鞋子的夹层中,用特殊的药水把文字写在衬衫上,把信捻成细长的纸捻子缠到绳子里……
在一次战斗中,独立营营长负伤藏在野外,让胡小五给队伍送去消息。不幸的是,狡猾的敌人对胡小五再三搜查,在他的袜子里发现了信件,逼着他带路寻找红军。胡小五把敌人骗到大山深处,在一处悬崖边,他抓住敌人的皮带跳了下去,壮烈牺牲。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通讯员们眼中,信件又何止万金?它们比自己的生命更珍贵!
你围剿,我突围!你封锁,我抗争!
那时候的安徽工农红军,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崭新的军装,常常吃不饱肚子。可它却一次次让国民党反动派慌了神,他们实在想不通:怎么有多少人被捕被杀,就有多少安徽儿女前仆后继,追随中国共产党呢?
历史自有答案——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在为人民谋幸福!
(小记者:石进一 李和民 童品成)
跟小记者寻访——
金寨县汤家汇镇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革命遗迹众多,英雄人物辈出。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书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来到汤家汇镇,我直奔赤色邮政局。至今,全国的“赤色邮局”仅剩下2家。
这是一个四合院,前门后殿,一共六间,保存的都很好。斑驳的一砖一瓦,简陋的桌椅板凳,无不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我一眼就看到了墙上醒目的朱红色标语——“任务完成,信在人在”。多少年风雨过去了,字迹依旧清晰可辨。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在当时想要做到是多么不易呀。
在收发信件的房间内,展示着图片、照片等资料,还原出了当时邮政局的工作场景。当我看到通讯员们的雕像,仿佛回到了那炮火纷飞的年代——通讯员们双手布满老茧,眉头紧紧皱着,正商议怎样才能在国民党的眼皮底下,安全地把情报送到前线。商议完毕,他们又看了一眼贴在墙上的邮政局工作纪律,把每一条刻在心里:“保管好邮件和武器,做到人在,邮件在,枪在;途中有人牺牲,生者继续完成任务,并带回死者武器;……服从指挥,听从分配,不得擅自行动。”
如今,重建的赤色邮政局光彩依旧,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红军的英勇事迹。它是那么红,那么艳,照亮了我们家乡的革命路!
(小记者:沈婧婧 吴柏睿 吴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