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定义和特征

作者: 《少年博览》红领巾大记者

栏目:校园新闻报 发布时间:2019-05-13

        究竟什么是新闻?对于这个与我们形影不离的朋友,我们当然并不陌生,甚至就像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那样了然于胸。但是,如何给“新闻”下一个科学严谨的定义,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新闻工作者们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说有文字可查的定义就有一百多种。每个定义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各有所长,又都有失偏颇,且让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有代表性的“新闻”定义吧:
 
    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 徐宝璜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范长江
    新闻是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社会状况的写真。—— 李大钊
    新闻是经报道( 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宁树藩
    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
    新闻就是能让公众谈论的任何事情。—— [美 国]查尔斯。丹纳
    新闻是到了明天就不如今天有趣的事情。—— [法 国]安德烈。
    纪德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美 国]约翰·博加特
 
       列举这么多的“新闻”定义,小记者们是不是觉得眼花缭乱,以至于让我们对新闻这样一个大众化的事物感到困惑甚至是玄虚了呢?对新闻概念进行理论上的辨析已成为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我们并不是要让大家纠缠于学术性的争论之中,只是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什么是新闻。当然,在形形色色的新闻定义中,流传最广而又浅显易懂的还是我国新闻界老前辈陆定一先生的那句话: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虽然这个定义也并不完善,但是它揭示了新闻的四个特性,有助于我们对“新闻”概念的把握。我们不妨对这句话作这么四个层次的理解:
 
       第一,新闻是报道,就是说新闻具有告知性。新闻是一种“报道”,是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或者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向全社会报告的消息。它告诉我们,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世界发生了什么,从而使我们能够“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减少我们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行动。简单而通俗地说,新闻不是悄话,不是一对一地传播信息,而是公开传播,具有“通风报信”的特性,并且通报的是人们普遍关心、社会共同关注的事实。正如美国知名记者普利策所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第二,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就是说新闻具有纪实性。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 报道是第二性的。换句话说,先有事实,后有报道;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唯一内容。 所以,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本质就是专门捕捉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实”,把他们记录下来,传达给读者、观众或听众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记者要把事实描述明白,把现场再现出来,把背景交代清楚,使读者有如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感觉。
 
      第三,新闻是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就是说新闻具有写真性。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世界中发生过或存在着的事实,是完全的真人真事。这一点与我们平常的作文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文学雏形的作文,可以并且十分倡导合理想象。但新闻绝对不能这样。“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小记者和大记者一样, 都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采访报道,容不得半点虚假。
 
      第四,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就是说新闻具有时效性。新用的报道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所谓“新是指内容新,所谓“近”是指时间近。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每天每时都有新的东西出现,而把旧的东西留在后面,生生不息,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新闻要反映的,就是生活中的种种变化,也就是对常态的某种突破。新闻是变化着的生活的记载。没有变化,就没有新闻。比如,人们每天吹饭、睡觉,这不是新闻;但是宇航员在太空中怎样吃饭睡觉,这就是新闻。一般动物的繁殖,是非常普通的事情,而小羊“多莉”的诞生就轰动了全世界,成为各国媒体的新闻,就是因为“多莉”是用细胞克隆出来的,它标志着生物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是无穷无尽的。有一-类事实是突然发生的,报道这类事实的新闻叫突发性新闻或者事件性新闻,像火山爆发、火车相撞、飞机失事等等。2001年美国的“9.11” 事件震惊全世界,事发当时,各国媒体纷纷标以“重大突发新闻”立即进行现场的、连续的报道。在年终评选2001年世界十大新闻时,世界各大媒体无一例外地都把这一事件评选上。之所以这样,就因为这样一个变化,它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不仅关系到美国,而且关系到全世界。不仅关系到现在,而且关系到未来。生活中还有一类变化是悄然发生的,如果不留意观察,人们往往不知不觉。报道这类变化的称为渐进性新闻或者非事件性新闻。请看这篇报道:
 
 
      上海人越走越高
 
      新华社上海电(记者贺晓林) 一个从成都出差到上海的建筑师说,在上海办事,有时步行的路还没有上上下下的路长。他说的上上下下,是乘电梯。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长高了,成了立体城市。人们的交通工具中,不知不觉添上电梯这个新成员。
 
    上海究竟新增了多少电梯?记者问了许多人都说不清楚。不过,上海电视台的一则消息很有趣味:建于30年代的24层的国际饭店作为上海最高建筑独领风骚50年,而现在,却只能排在900名以后。
 
    每一栋高楼有电梯,每一家大型商场有电梯,每一个地铁站有电梯,就连淮海路等街道的人行天桥也装了电梯。电梯成为普通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最有人情味的电梯在南京路上的新世纪商厦, 大门内左右各一的弧形电梯在张开双臂臂欢迎客人到来。最长的传送电梯在浦东易初莲花超市,50米长的传送带上能同时客下20多位推着购物小车的客人。斜坡跨度最大的电梯可能要數位于浦东的时代广场,  客人能一步跨上三楼。速度最快的垂直电梯当是全国第一高楼金茂大厦,仅45秒就能让你直登380米处的观光层。

    问了许多上海人,很少有人能记起第一次乘电梯时的感受。电梯就像家门口的路一样,谁也不去刻意留神。然而,就在不知不觉中,人们的足下发生着巨大变化,上海人越走越高了。

      这篇新闻中叙述情形,许多人平常都曾经见过,但是记者独具慧眼,从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而且从每天都在经历的事人手,选择了“电梯”这个具体的现代机电设施,通过对他的观察,表现了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说,现实生活中的变化,是构成新闻的重要因素。有没有变化,区别了新闻与非新闻。变化的社会意义越大,新闻的重要性和吸引力也越大。

      懂得了这些道理,我们在看新闻和写新闻的时候就又有了一把尺子,这就是,新闻必须有新意,要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变化,不能说套话。我们常说的新闻敏感,就是新闻工作者不失时机地发现和判断新闻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光需学习书本是得不到的,必须通过实践,关心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和变化,不断地思考,练习和体验,才能逐渐培养起来。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